深圳面臨“無地可用”,下一步將往這些地區“要地”
2017-05-30 13:03 來源:本站
深圳人口密度全國最大,
每平方公里人口超過8000人,
深圳人均土地占有面積遠低于全國人均水平。
人多地少這是不爭的事實。
4月25日召開的深圳一季度經濟形勢分析會上提出了目前經濟發展還面臨著的四大隱憂,其中之一就是產業用地匱乏,并指出這“是制約我市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
而據市民政局最近向市人大透露的數據,
深圳國土開發強度接近50%,
已基本沒有可供成片開發的土地。
許多大的項目沒地方安排。
市人大代表為用地匱乏提出了一系列建議,如市人大代表劉輝提出的“關于解決深圳未來發展空間問題的建議”劉輝提出10項基本策略。比如,全市原有村集體用地總量達300多平方千米,其中大多為產權不清、利用效率低、問題突出、矛盾集中、難以開發利用的用地,包括城市化過程中未完善國有化手續的舊村、舊工業區及部分空地。
這部分用地絕大多數可通過創新土地管理政策,并輔以整村統籌、股權補償、經濟贖買、規劃調整與留用等綜合手段盤活。如政策適當,估計這類用地全市每年可釋放約10平方公里集為集中連片可建設用地,以滿足較大規模的產業項目、公用設施等的用地需要。
市發改委、民政、規土委等部門均表示將在未來的工作通過科學前瞻的規劃研究,積極吸納人大代表相關建議,共同解決深圳未來發展空間問題。
深圳市發改委介紹,深圳正通過大力實施“東進”戰略,加快深莞惠(3+2)經濟圈建設,突出加強交通先行,暢通合作機制,進一步提升產業合作層次,拓展了產業發展空間。中興通訊(河源)基地建設按期開展,深汕特別合作區若干重大產業項目落地。深惠汕水上客運航線正在研究開通。廣深港高鐵、穗莞深城際線、深中通道、深茂鐵路等若干戰略通道按計劃實施。深圳企業依托深喀產業園積極拓展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市場,對外開放戰略“雙通道”初步構建。
下一步,深圳將加快深莞惠和河源、汕尾(3+2)經濟圈建設,全面推進與粵東西北地區協同發展,確保重大議定事項落到實處。進一步提升與泛珠三角區域的合作層級,完善區域協調機制,拓展泛珠三角戰略腹地,進一步拓展產業空間等。
深圳市民政局介紹,鑒于幾個功能新區設置運行了幾年,面臨許多體制、機制的深層次問題,深圳首先從功能區轉行政區作為行政區劃調整的突破口。2016年9月14日,國務院終于正式批復同意廣東省深圳市設立龍華區和坪山區。下一步,將盡力推進光明新區轉為行政區。
市民政局擬開展深圳市行政區劃前瞻性研究課題,從國家發展的戰略性高度全面審視深圳行政區劃優化調整的可能性,探討深圳市未來管轄的理想范圍和具體調整方案,力求形成高水準的調研成果并通過相關渠道向中央呈報。考慮到該課題對承接方的研究能力與影響力等有極高要求,市民政局擬委托國字號的研究機構來從事該課題的研究。目前,正在進行相關單位的選擇工作。
市規土委介紹該委也做了大量研究,并提出向四大方面要空間,包括向區域合作要空間、向結構優化要空間、向海陸統籌要空間、向存量用地要空間等。
以向存量用地要空間為例,要以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為依托,以存量用地開發利用為重點,繼續推進城市更新、土地整備、“農地”入市等存量用地開發利用模式。還要不斷創新土地管理政策,完善管理方式,集約利用地上地下立體空間,綜合運用多種手段,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質量。
以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為例,深圳踐行土地作價出資模式,探索土地資產資本管理模式,通過作價出資,保障了包括地鐵三期等項目在內的一批基礎設施、重大產業項目的開發建設。2017年,深圳將加快制定出臺《完善土地供應的若干意見》,修訂《土地使用權出讓條例》,建立完善覆蓋全流程的土地管理體系,實現精準供地,提高供給質量。
去年,深圳啟動“拓展空間保障發展”十大專項行動,對違法建筑整治、土地整備、儲備土地清理、建設用地清退、城市更新、地籍調查和土地總登記等十大工作進行動員部署,要通過全市的努力,爭取到2020年盤活釋放建設用地不少于50平方公里,減少不少于2億平方米的違法建筑面積,基本完成地籍調查和土地登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