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自作多情,你根本配不上炒房
2017-05-26 17:20 來源:本站
老李和老張是我多年好友,倆人也在一個國企上班,收入都很不錯,在過去的幾年,卻因為房子,他倆的生活品質截然不同。
老李只要有資格有錢就買房,有時候加杠桿也要買。老張不同,他一直覺得房子有很大的泡沫,到現在也只有一套自住的。過去我也勸他買,他總有各種理由推辭。上周老張終于決定買第二套,也就是剛需改善房,俗稱“剛改”。拉上我跟老李開始滿城跑樓盤。
結果晚上街邊喝酒擼串的一段談話,卻讓筆者對剛需買房這件事有了更深的思考。
究竟誰是剛需?誰是炒房?
老李:“老張你買房太墨跡,價格差不多就行了。你也不是很缺錢,看好就下手唄。”
老張:“萬科那個樓盤容積率偏高,離地鐵站還有1公里,走路也不近,我覺得不值這個價,要是便宜2000我覺得可以考慮,不急,再看看。”
我聽完懵了,如果不是知道他倆的現在狀況,我完全想不出,究竟誰才是那個剛需,誰才是炒房。
“老張你為啥會有這種想法?你在買賣過程中希望買到低價,甚至底價?你是希望高位賣出么?準備炒房么?”
“不是啊,就是想省點錢,房價這么高,買的低點,也安全些嘛。”
原本我以為這只是老張一個人的想法,結果巧的是,我發現,大部分剛需族買房都有這種想法。下圖是那天凌晨小密圈一位粉絲私信筆者的聊天記錄。
我能理解錢少的困惑。但是,考慮價格波動,試圖低位買進,這到底是剛需還是炒房族該有的思維?想法特別簡單,價格大差不差,閉眼買買買,這究竟是剛需思維還是炒房思維?
老李和老張的思維怎么完全倒置了呢?難道不該是老李覺得房子要低價進,高價出。老張應該閉眼也得買么?
我怎么覺得老張是在炒房,老李是剛需呢。
調控就一定等于下跌?
老張:“國家以前調控,我每次都信,調控會有結果,會跌,結果搞到現在這情況,我被政策騙了。”
老李這下徹底急了:“老張誰給你說的調控就是降價?調控關你啥事?腦子進水了么?”
老張:“房子是民生工程,這么無理上漲對得起人民么?調控打壓房價,不是針對我的么?”
老李:“狗屁民生工程,都改革開放自由競爭幾十年了,你怎么還會有包分配大鍋飯的想法。我真是白跟你認識這么久。調控是在保護你!”
別說,回來我還專門查了下,就算2016年房價飛漲,國家高層對房地產的公開表態是:
原來國家一直說的是“平穩發展”和“抑制過快上漲”,沒說讓“下跌”啊。老張說的國家要調控等于下跌,是誰的意思?究竟這是國家的意圖,還是一直以來,老張的一廂情愿?
老張:“現在要加息,信貸又收縮,房地產好不了。”
“這些又關你什么事?這是國家打擊炒房族,你是炒房族么?”
難道老張一直以來把自己跟那些動輒幾千萬上億、瘋狂加杠桿、買樓是直接找項目總的炒房團歸為一類?
越想越可怕,老李用著一個剛需的思維,吃透了原本屬于剛需老張的政策紅利。調控本身對老張是好事,結果他卻認為針對自己。
說實話,不僅僅是老張,可能我們大部分人,根本都配不上“炒房”這個詞。
跌了你會買么?跌了你會賣么?
我發現老張其實一直有著交易的思維,他不希望站崗,他覺得樓市有泡沫是導致他遲遲不肯買房的最本質因素。我們也不能因為現在房價漲了就說他這種思維是錯的。但問題的核心是,我覺得他沒有考慮到自己所處的位置。
“老張,如果房價跌了,你會買么?”
“肯定會??!”
老李卻對此非常不屑:“老張你別給這拍板,要是買,前兩年你早就買了。你的心理價格,一直是被動上漲的。過去你覺得是8千可以,前兩年是1萬,今年你覺得1萬5忍忍也可以接受。要是房價真跌了你又覺得1萬2才能接受了。”
事實上,這點我是認同老李的。在過往的金融交易中,老張這種思維方式,可以說是典型的小散戶心態。也可能是對大局的判斷不夠,也可能是對高位的恐懼。所以在操作中總是受到傷害。
套用交易的方式,我做了老張近幾年的心理變化圖:
房價真的跌了,剛需會賣么?賣了他還叫剛需么?
什么是剛需?我們先不說房子。假設法定到了28歲,你需要吃一顆神藥,這個藥能為你接下來半輩子續命,或者決定你的生活層次。你會花多大代價去買這顆藥?窮人家的小孩為了上學,盡管學費高昂,家長還是傾盡全家之力去支持,他們不知道高價么?為何還要咬牙堅持呢?
剛需,就是不論這個門檻有多高,你都要進去,因為你解決的是0到1的問題。這個門檻,不論放在任何領域和層次去看,都需要犧牲極高代價的。
剛需和甘蔗汁
直到今天,我一直在思考老張和老李這事,我并不推崇老李炒房式買買買。但是對待老張,究竟該如何定位自己,如何看待剛需買房?
經歷過樓市泡沫破滅的香港,目前置業理念是“三宅一生”,意思是人一生需要三套房:自住,改善/給子女,投資。也就是一生三套房是要有的。
筆者也很認同這個理念。從政策上看,3套也確實是安全的,屬于國家政策擦邊附近。即使生活在農村老家,宅基地上蓋的房,一生也差不多是這個數量。那么我們嚴苛一下,就把3套以內都定義為剛需(剛住、剛改、剛投)。
明確了剛需的范疇,對于剛需買房,這里我想講一個自己的事。筆者的叔叔是我們村早年的大學生,清華大學畢業,現在上海定居。在筆者剛上大學時,恰好是房地產剛爆發的時節。他在過年吃飯時,給我父母包括我們晚輩,好好“上了一課”:
“房子不是房子,而是門票”。
“社會要發展,城市要發展,就需要人參與進來建設,人建設好了,城市最終是要反哺這個城市的人,像醫療教育,公共設施這些,盡管價格比較貴,但是一定比農村的要好很多。那怎么區分這些人呢?那就是戶口,所以到哪本地戶口和外地戶口簡直就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待遇?,F在戶口又跟房子掛鉤,所以房子已經不是簡簡單單的住的房子,而是一張享受城市發展成果的門票。”
這段話構成了筆者對房產認知的基石。每一批年輕外來務工者,就像一批新鮮的甘蔗,他們激情、有活力、充滿干勁。而這個城市,將甘蔗壓榨,靠喝著甜美的甘蔗汁青春永駐,繁榮發展,欣欣向榮。
當你把自己人生中最寶貴的東西獻給城市,如果你沒有成為城市的一部分,當你離開時,你就是毫無用處的甘蔗渣。城市就像黑客帝國里的母體,人類作為電池不斷為它提供能量。
你最終是成為母體的一部分,也開始喝上甘蔗汁?還是打算離開時,成為一堆被吸盡營養的渣滓呢?這或許是我們每一個離開故土,出門打拼的人首先要想明白的事,而且是越早越好。
想明白了這些,剛需族或許在買房時,就會少很多糾結和猶豫。
然后,少一些自作多情,不要想那么多,炒房,你真的還配不上。